佛學釋疑 上冊
聖法法師
回慈光寺首頁
4 / 9

101問: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是成佛否?
答:人生的意義各人的看法不同。因為各人的智識有高低懸殊,思想有邪正差別,個性好欲各異,所以各人理想就不同。財色名利人有所偏好,或立德立功立名為意義?學佛的人以為人生短暫---「身難得今己得,佛法難聞今己聞。今生不將此身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?」所以必須猛然起覺,修福,修德,修慧,將來得以解脫目在,或往生淨土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。

102問:天地終時是人人皆回無極?若留在人間或地獄該怎麼辦?
答:地球的地氣正旺,所以人的投生率一直增長?我們再投生一千次一萬次都還早,何必杞人憂天?該憂的是斷煩惱?菩提未證?若貪瞋痴三毒熾盛、殺盜淫妄等惡業未了,遲早難免會墮地獄餓鬼畜牲?才是可怕。
無極?---無極在什麼地方?是何方神聖造此無極?或掌此無極?就姑且算是天上,無造善業那裏能昇天上?就算地球現在毀滅,還是依各人的業六道輪迴,人業未盡者到他方地球投生依然受苦受難。絕對沒有忽然生到天下去享受快樂之理。除非您修行,修到業清淨則解脫生死,十方世界任您自由遊往。除此之外,別無他途。

103問:本人因病開刀以致一手一足失去知覺,不知什麼因果?有辦法消業或治療否?
答:因果經云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。先生前生必多惱害眾生於玫有現在的病。過去無論造多大的罪業,今悔晚矣?(今己受其果),重要的是今後該如何造未來因?己知前生罪業,必求消罪方法。一個人的業障不是一端的單純,可?是千頭萬緒,錯綜複雜。有輕有重,有定業與不定業。定業可以化輕,(如地獄業今重病受等…)一部份酬前世之罪業。不定業即可以化解。(如平常病有重輕及受期長短久暫)。一生當中多病或少病,大病及小病種種之差別。可見一個人的業障不知有多少?業障從那兒來呢?係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,而且我們今生舉心動念行為做事,不知不覺又添造了許多新業。若不修行將來永遠酬業還業,輪迴不息才是最大的苦報。消業方法很多,如參禪、念佛、拜佛、持咒、誦經、禮懺皆是消業的方法---其中最方便者就是念佛。先生一天可念數千句佛號,漸漸精進,必有感應。

104問:人若做惡下地獄或做畜牲,請問陰律是誰所定?
答:陰律陽律的道理是同樣的---根據時、地、人、所需要而定。不是某某神愛怎麼就怎麼的獨裁獨斷?主要是根據各人的因果而定罪福。其實陽律只觀其軀體表面之犯罪,即肉眼所肯定其犯之罪而定罪,故輕的多了。陰律則觀其內心底之惡念罪源動機,清清楚楚,歷歷分明,乃至生生世世累積的罪,其所受之刑苦更不在話下了,欲詳細瞭解地獄眾生之刑苦及因果請參閱「地藏菩薩本願經」。若能虔心懺誦更能為自己除地獄業。再者,我們日日所見的刑罰何嘗不嚴厲?這世上每日都有人遭到車禍?槍殺?情殺?奸殺?戰爭?或遇種種災厄1醫院病床每刻都有人躺在床上求生無望求死不能,哀苦連天-長期病。惡病開刀及遇水火災刀賊惡人加害?還有菜市場那些畜牲被肉販萬刀碎割,煎煮炸,抽腸破肚,剝皮磨碎等刑,何嘗不嚴厲?這些不是見的地獄嗎?宇宙間萬事萬物,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---作善造惡必受果報,現前之災厄及一切痛苦必有前因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,不信的人就讓他去自作自受以身試法(罰)。

105問:有些乩童借神的名譽誘騙婦孺,詐色詐財,使人無法辨認是神,或是人為?怎樣辨認?
答:乩童多半是人為。偶爾神亦有,但都是低級小聰明的神,扮神弄鬼。上級的神是很難請到的。若是鬼類來附身那就更糟?總之乩童之言實在靠不住。子曰:「敬鬼神而遠之。」是理。

106問:何謂是佛?
答:佛是大覺者。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與實相。佛係無上的智慧,慈悲及福德神通等等故名謂佛。(請參閱佛學常識課本便知。)

107問:何謂禪?
答:禪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及名稱。也是修定修慧的法門。什麼叫做定?從反面來解說---一般人沒有定力,容易被環境所誘惑?為財為色為名為利,做出違法的事情來,或嫖或飲,而不計後果,心不自主就是沒有定力?或沒有智慧選擇,禪定就是修定慧的方法。

108問:佛會顯化嗎?
答:佛有無量的慈悲,無量的神通自在,怎麼不會顯化?不過要看事之輕重及其後果而定?還有眾生之業障須得自己修行消業才得佛的顯化。

109問:有一首偈,「兀兀不修善,騰騰不造惡,寂寂斷見聞,蕩蕩心無著。」請解說。
答:這是禪宗祖師修行的境界。我們實在很難瞭解。不過從膚淺的字意來說---不思善不思惡,斷見惑,心無著。這可說是己經(明心見性)的證道偈。

110問:如何證禪心?如何明佛性?
答:禪是修定慧的一種方法,前己說;參禪功深自得禪心。佛性者大覺之心。大智慧,大慈悲,大德行等,多研究佛法,多用功修行自會明白佛性。

111問:佛與神有何區別?
答:神,各人的看法不同,概咯論之:有自然界的神,例:山川、河海、風雷、日月…等。亦有忠臣孝子仁義正直的神,更有自認為宇宙萬物創造主的神;甚至小說家創造出來的神。總之,凡是執掌各職司之為神。佛,即大覺者謂之為佛,覺悟宇人生真理的正覺者。宇宙間有無量的世界,森羅萬象,人何以有貧賤富貴、智愚美醜之分?乃至一切眾生---胎、卵、濕、化(謂之四生)及天、人、修羅、鬼畜等的生死輪迴,生由何來?死往何方?一切的原理(即因果)皆能徹底明白,而證得-無上智慧,無上慈悲,無上福德及無上之神通謂之佛。

112問:世間真有鬼神嗎?
答:鬼在陰,人在陽,人有富貴貧賤,有智愚賢不肖,有好人有惡人,有仁慈兇惡。鬼亦是如此,大體上說來,鬼類多險詐,其福報較差,比人痛苦多?因為他是由人墮落而為鬼的,因此當其痛苦時就尋人索食等。神,比鬼有智識、學問,其福報也大,並職有所司,亦有天神、地神、鬼神之別。而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他呢?眾生各各的形體不同,譬如:魚有魚的體質,鳥有鳥的體質等,又如風、電我們也見不到。若是要見則世間有正直、忠義的人就是神,甚至我們的父母也是神,因為他們生我、育我、保護我、有求必應;我們的心裏也有神,正神來時想做好事,救人利人,而邪神來時就想害人,不利於他人乃至嫖、賭、飲無所不為,這些都是邪神作祟。如此說,世間有鬼神否?

113問:本人信佛,每天都燒香拜佛,云何反而多災多難?
答:燒香,拜佛只是信仰而己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許多業障,故有許多災難痛苦的事。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除了和睦相處,量力做些善事外,且每天要用功念佛(或誦經、拜佛、持咒、參禪),這些都是能消業障,增長福慧的方便之法門。

114問:道家的大羅金仙、王母、老子是否已超出三界?了生死?
答:我們未證果位的人,不敢妄斷何者有了生死,何者未了生死。不過有一原則,就是必須斷了見、思二惑的人,方能了脫生死,見惑即是種種邪見。思惑即是貪瞋痴等。道家雖修禪定(煉精、氣、神)但不是佛家之定慧雙修,故難以脫離三界。而三界之色界,無色界大多是修外道禪所證的境-界四禪八定。

115問:念佛、念咒是否要吃素?
答:念佛、念咒是修法,而吃素是佛法的儀規,能全持固善,不能則寧可多持咒、念佛,而不可礙於無吃素而不念佛、持咒。

116問:佛經為何不談「太空人、飛碟」等事?
答:佛出生於二千五百餘年前,佛說三千大世界為一佛土,宇宙間有無量諸佛土,己是超科學之說。您認為還須說這些嗎?

117問: 念佛、念咒、誦經其功效是不是一樣?
答:念佛、念咒、誦經功效與否在於誠心、專心、恒心、敬心。且修持者各人的目的不一,還有其業障重輕也不一樣,所以功效自然就不一樣了。

118問:扶鸞,實有神佛來降否?其書佛子是否可讀?
答:扶鸞若從好的方面來說,確有勸善、?信、治病等功能,對初機信仰的人多少有益。若是被邪妄者所利用,即是騙人的工具了依理來說,我們要請任何一位有地位,名望的人來說話,都是很因難的事,因為天下那麼大,事情那麼多,就算派千萬個人也不夠應付,而所派的人又良莠不齊,能否解決我們的問題,也就很難說了,倒是平庸的人比比皆是,而為私人私利者就更不用說了。若有人反問說,那佛寺是不是佛派千萬個菩薩心應付不了呢?佛寺有僧眾,代佛說法,代佛行道。佛要對眾生說的話,都記在經典裏,僧眾只是傳道的人。不該說的話,佛就不說,至於疾病或種種困苦之事,陽間多的是名醫,有智識的人。何必求於那庸俗鬼神?佛經中所述之真理不看,不讀,而要去看那些幼稚又庸俗的書,豈不是顛倒眾生嗎?

119問:皈依須遵守戒規,否則不得感應否?
答:皈依三寶當然要遵守戒規,就算沒有皈依的人,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幾條戒亦要遵守,況皈依者。若是為了職業、生活問題可暫時不受該條戒。至於感應與否,在誠、信、恒,不要一味投機取巧。人有疾病、困苦、災難,都是過去的罪業,若能誠心懺悔,念念佛,自能得到佛萻薩加被。最好當事者自己念佛懺悔,若由他人代念迴向其功效減半或三分之一。

120問:人生為何這樣多不如意的事,有何方法解決?
答:佛經說:「業不重不生娑婆」,故有許多不如意的事。解決方法有二:
第一、見解問題---人生有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。物質生活者,衣食住行樣樣講究美好,而不惜出賣人格和道德。譬如一天要喝一瓶酒,二包香煙的人,以為這是人生享受,沒了這兩樣,生活就沒趣了,甚至痛苦萬分。可是沒這?好的人,是不是也很痛苦呢?因為這是癮,癮就是一種病,是有病好呢?還是沒病好呢?苦是認為它有損害我們身體,勞我一生,?我前途,您會認為是享受嗎?
第二、修養問題---精神生活者,著重於精神的平靜和安樂,乃至人格的昇華,道德的修養,物質生活雖差一點,而心安理得。若是能夠養成道德與人格並重,不但此生安?快樂(心神的快樂),且生生世世受用不盡。一切聖賢乃至佛菩薩,都是這樣成就的,所以說,人生的快樂、痛苦、如意、不如意都操之於自己了。

121問:入禪定時心識平靜是否腦波靜止?
答:入禪定係修行(修禪)很深境界,我等未到該階段,只是猜測而己。先生所言「腦波靜止」,可以說相似,因為腦波若無靜止,必受其它電波干擾,便無法入禪定。可是靜極必廣通(感而隨通),並不是完全失去知覺。

122問:入禪定是不是如?血動物冬眠?或人的睡眠一樣?
答:?血動物的冬眠,或人的睡眠,身雖不動,而思想卻在活躍著,和入禪定有天壤之別。

123問:張?授所說的禪定第二境界是否如在睡夢,而睡夢中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呢?
答:張教授所說的禪定第二境界,我猜是各人前生或多生以前的業境現前,不似在夢中。而夢了方知妄受驚,如此你認為能控制嗎?

124問:瑜珈術是屬於佛教哪一宗?
答:瑜珈的意思乃「相應」,身口意三業相應,係佛?密宗的修法。瑜珈術恐怕係利用此法而變化而成的,可鍛鍊身體,治病。

125問:學密宗的人是不是愈來愈多?
答:是的。只是學解脫者少,求感應者多。

126問:有樂必有苦,有苦必有樂,那麼入定就不會帶痛苦嗎?
答:世間的苦樂是相對的,因為這是眾生的業障(即善業與惡業)修禪定時當然要下一點苦工,修到禪悅(樂),或解脫煩惱是絕對不會痛苦的。

127問:常說「佛緣」是與生俱來,或個人思想?不念經拜佛是不是無佛緣,因靜不下心。
答:佛法說,世間萬事萬物皆不離「因緣」,才有果報。前生所積善修行念佛而得解脫為果。前生如無善因(不信),今生聞法雖不感興趣,慢慢培養亦會有緣。譬如交朋友,有緣千里來相會,可是雖生疏慢培養感情也會成莫逆之交。拜佛、念佛亦是如此,初雖勉強,慢慢培養會成習慣,心地平靜開朗無煩惱。因心不平靜才更要拜佛、念佛,使心平靜下來。

128問:欲吃素但很困難(想吃葷),如何才能斷此習?
答:初習早齋(早上吃素),再持六齋或十齋(每個月十天吃素)。或用慈悲觀、不淨觀、因緣觀慢慢成習。

129問:持早齋有沒有間限制?
答:依規定是午前不能食葷,依意義來說是省一餐葷食,可以依個人環境盡力而為。

130問:殺蚊蟲等有無犯殺戒?
答:能預防蚊蟲的發生最好,或用紗窗防止其飛入屋內,不得己殺之時,犯下品罪,可通懺悔。

131問:不殺生、漁民、養豬、雞、鴨等職業者,豈不是要失業,而影響國家經濟?
答:羅狀元云:「一家飽暖千家怨(萬命喪),半世功名(生活)百世冤」試問作何感想?世間士、農、工、商何業不能生活,不做殺生之業,用此能力秒於他業,一樣生產,一樣生活,何影響之有?唯有惡業纏身者才做如此想法。

132問:食魚肉念經有罪嗎?念經是否一定要用法器嗎?
答:念經、念咒都是一種修持的法門,能消業清淨心地。食肉口業不淨增冤業,那就要看誰增進的快,即善惡道業競賽。念經法器幫助一心,不被妄想侵入,若能專心,不打法器亦可。

133問:遇漂亮的小姐多看一看是否犯戒?
答:愛財、愛色都是眾生的習氣,能不染固是上善,如不欲出家,在家人不禁止,戀愛結婚,只不能亂來(愛)而己。

134問:如何發願?在哪兒發願?
答:行皈依禮時,必須發四宏願:(一)眾生無邊誓願度(二)煩惱無盡誓願斷(三)法門無量誓願學(四)佛道無上誓願成。其餘之願隨個人的志願而發。在二寶前發願由三寶證明故。

135問:什麼叫皈依三寶?哪裏皈依?
答:皈依---歸向,依者---依靠。歸向佛道,依三寶而得解脫。三寶者係指佛、法、僧。要找一位有德有學的出家人,拜他為師,請他替您舉行皈依儀式。

136問:依佛?說,善人上天堂,惡人下地獄,今日美國太空人上了太空,都沒有看到一個人?太陽、月球、星星何地是天堂?
答:一般人以為天空即天堂,其實天堂之義乃代表快樂的地方,苦即地獄。宇宙間有無邊無量的世界---地球。當然有比我們的地球更好的地方(天堂),也有比我們更壞的地方(地獄)。依佛經說四個大地球(東勝、西牛、南瞻、北俱)八個中地球。數萬的小地球為一小世界(太陽系)。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;一千個小千為一中千;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世界。這樣三千大世界為一佛國土(一佛的教化區)宇宙間還有無量的三千大世界。太陽、月亮、金星、木星、土星等都是靠近我們的星球,所以還屬人類居住的範圍,不是天堂,不過各個地球的氣候,?度不同是故居的人類(眾生)體質,形貌都不一樣。如鳥有鳥的體質和生活;魚有魚的體質和生活;鬼有鬼的體質和生活,生活的快樂就是天堂,生活的痛苦就是地獄。這樣解說,您滿意嗎?

137問:佛教、道教差異何在?
答:佛教與道教差異甚多(請參閱拙作「佛教常識問答」)。佛教?主釋迦牟尼佛,道教?主李老君(李耳)。佛教的佛像全身金色,號某佛,某菩薩;道教的神像,號某某天尊,額戴王冠,手持佛塵者是。其他媽姐、王爺等神應屬儒教。而關聖帝君本不屬於何教,因其忠義成聖,應屬儒教。不過關帝與佛教有一段因緣,因其歸天後,曾被一位佛?禪師(智者大師)感化而皈依三寶,發願擁護佛法,故今各寺院皆供為護法。

138問:如何供奉,是否需開光?有沒有口訣?
答:純供佛,菩薩像最佳,神佛雜供,謂雜信。供佛誠為要,在家人供佛像不需開光點眼,亦無口訣,需早晚焚香,做功課(可消業),並能清淨心地,求生淨土。

139問:拜佛不專心有什麼後果?如何才會走火入魔?
答:拜佛,念佛不專心即功效少。而走火入魔有很多原因---或用功過猛;或方法用錯;或邪知邪見;或求功心切,若依教修行則絕對不會著魔的。

140問:若不求名利則許多寺廟都蓋不起來,連出家人生活都有問題?求利即與世人一樣是否?
答:佛法處處都說,貪名貪利會使人造種種惡業,因為名利二者,誘惑太大所以教人多注意。孟子到齊國,齊王曰:「夫子遠道而來,何以利吾國?」孟子置卷嘆曰:「嗟乎?『利』乃盛亂之始也。」可見儒教也是這樣說。如若人人不求利,國家社會會成怎樣?「利」應該分正與不正的問題,不能一概而論。
修行用功的人,當然以道業為重,若在利方面用心則擾亂道心。可是,若為弘法利生,處處為度眾生,利益眾生,即要?牲自己的用功,即為行正利。欲自修或利益眾生,由個人之志願而定。

141問:為什麼香爐底下會冒出煙來?
答:「見怪不怪其怪自敗」不要管它,沒什麼事。

142問:為什麼執著一事時,必然感動天地?
答:我只聽說「孝感天地」或「忠義感動天地」。沒聽說言執著一事就會感動天地。

143問:神依著祂的形象而造人,遵祂的言行必能受依歸?
答:除了基督教徒,沒有這樣的說法,也不信這一套。

144問:禮佛有四個原因:(1)解除痛苦(2)求物質(3)求解脫(4)提昇人類,請解釋之。
答:(1)人有身體上的痛苦,精神上的痛苦,受災受難的痛苦,修持佛法可解脫精神上的痛苦和消除業障,解脫生死的痛苦。(2)世間士、農、工、商日日忙碌,不是為求物質享受嗎?多作善事自有福報。(3)人有種種煩惱,唯有修持佛法,才得解脫。(4)修持佛法,培養德性,提昇人格更為重要。

145問:何謂「七度」及「七情六慾」?
答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謂之六度,加「智、力、願、方便」為十度。沒有七度,而「度」字之意乃從迷度到悟,從苦度到樂,從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意思。
七情---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慾。
六慾---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
146問:如何才可以出家學佛?
答:學佛有出家和在家。若欲專心奉佛修行,或欲弘法度眾生大志大願者方才可以出家,否則在家隨力學佛。

147問;如何領悟?
答:修行功深,觸機自會悟,修行是點滴都需用功夫,不能投機取巧,或求什麼秘密口訣,如一般人誰不希望能一下子賺幾千萬,幾百萬,馬上成為富翁。可是賺大錢的人要有智識,學問,要計劃適當,要機會運氣都恰好,更要有大幫助,而這些外助,難道是上天特別照顧他嗎?非也?由累世修福積智和努力而來的。而修持用功亦是如此。

148問:何謂五蘊?如何度一切苦厄?
答:五蘊者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代表一切物質,人人希望一切物質享受,故日日爭奪而計較造業,反而受了苦厄的果報。必須看透一切物質皆是因緣和合,本來沒有,將來會壞會完也沒有了,眼前暫時被我所用所享受,如夢、如幻、如化,必須造功,修行才是永遠我所有。故不造惡業即無苦報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149問:何謂六塵?云何謂之塵?
答:六塵者---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色係一切物質的享受。聲係一切的好語,好聲音,好音樂。香係一切香味,花香或男女身香。味係一切飲食之味。觸係感觸涼,?暖和一切愉快之事。法包括一切物質,一切精神即包括前五者。而這六事會惑人,會引誘人去造業,故名六塵。

150問:菸酒是草、米、果子所製成的,云何不能吃?
答:(1)吸了口臭(2)含有尼古丁之毒(3)麻醉(4)傷害身體,消耗經濟。而酒能亂性,性亂即說不該說的話,做不該做的事,而智昏心亂,難成定力不開智慧。

第一頁上一頁下一頁最後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