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釋疑 上冊
聖法法師
回慈光寺首頁
6/ 9

201問:天龍八部出於何經?各司何職?
答:每部經典最終都有: 「天龍八部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信受作禮而去。」天龍為八部之首。八部:天龍、夜叉(鬼王)、乾?婆(香神)、阿修羅(非天)、迦樓羅(金翅鳥)、緊那羅(非人)、摩猴羅(大?神)。

202問:為什麼三量中,現量才有希望見性?
答:佛書那麼多,不指出哪一冊,怎知其意義如何?據我所知,宇宙萬事萬物,依五量證知其有無。一現量、二比量、三譬喻量、四聖教量、五神通量。見性之事,係內心之?發智慧。只有神通量,聖教量可以證明。

203問:「天上天下唯吾獨尊」是指佛本身,或其他含義?
答:依事說,佛證無下正等正覺謂天上天下獨尊。依理而說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昇天堂墮地獄,欲成佛做眾生,皆「吾」能主宰,吾即「心」,是故天上天下無超過「吾」(心)之能者。----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

204問:「犯罪不是罪惡,由於無知」請說明其理由,
答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因貪瞋痴迷惑而造一切罪,貪瞋痴重即惡,輕即不惡,慈悲智慧重即善,輕即不善。犯罪因無心而為者,可以說由於無知。有意去做者,怎能算是無知呢?

205問:他?說,人是神所創的,若不是請說明其原因?
答:萬物若是神所創的,神又是誰所創的呢?他說,神係未有天時就有的(然),神自然而有的萬物何嘗不是自然而有的?依佛法說,萬物係「因緣所生」。人有人的業因,畜生有畜生的業因,或來討債、還債的,或來報恩報德的,或來受苦受樂。父母養子女也有父母的業因,故須費多精神和物質。神生萬物也有其業因嗎?欲害眾生於受苦受難嗎?

206問:開始,對某一特定事才有意義,對錯綜複雜因果相續的宇宙即無意義。
答:因果循環,世間萬事萬物皆在相續循環。如萬物之新陳代謝,春夏秋冬,人之富貴貧賤,好運惡運。乃至六道輪迴,無一不是相續循環。說開始,只能說千生以前,萬生以前,某一段生死而言,靈性即無始無終。

207問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「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」作何解?
答:色代表一切物質,一切物質皆是因緣和合的現象,故物質腐壞或離散即無---色即是空。宇宙間或空氣中都有許多物質的元素在,只是因緣和合而成某一物體---空即是色。真空?一切處,妙有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真如本?一切處,因業障故,所知所行有限。若能修得業識清淨,無障無礙即是真空。

208問:宇宙間有多少佛國土?離地球多遠?
答:一佛國土即三千大世界,即佛國土無量。極樂世界,離此過十萬億佛土。若信、願、行、念佛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彈指即到---無時間的隔礙,因為這是神識去的(精神)。若有業障,就是千皁萬萬年也不能到,是故若是有緣即近,若是無緣即遠,怎麼算距離地球多遠呢?

209問: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或張天師?道是什麼?
答: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(張天師)。因為當時沒有經典,所以用老子所著的「清淨經」、「道德經」來做教義。尊奉老子為?主(老子當時沒有創教)。
道是什麼?做人有做人的軌道(道理),生天有生天之道,聖人有聖人之道,成佛有成佛之道。而且修多少即得多少,不是眉間一點就得道的。

210問:清明節為什麼要去山上掃墓,是否迷信?
答:清明節到山上去掃墓乃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。因為祖先太多,不能一一記住忌辰,所以統一清明為掃墓節。不管它是否迷信,只要我們存著孝心去掃墓,即非迷信。

211問:學佛為什麼不能殺生?
答:一切眾生皆有生命,皆有貪生怕死之心。我們若將牠殺死,牠即會產生怨恨,來日遇緣必報,而且人皆有惻?之心。殺牠命來養我身,亦是傷害慈悲的事情,是故不殺生且應度眾生。

212問:因果經說:「多子多孫為何因?前生開籠放鳥人。」如現在鳥被人養,放了即不能生活,怎麼辦?
答:凡事有常情與例外。譬如做善有善果報,若是為了名利或貪更多的利益而做,即善果少。再說,不論做善事與惡事,其心有強弱,做事有長短,或者有心無心而做,都有差別。放鳥,若是臨難,欲被人殺時,買來放生功德即大,因為救了牠的生命。若是被人飼養慣了,即不必放生。

213問:家裏常有蚊蟲、害蟲,信佛者應如何處理?
答:家裏常有害蟲,是眾生的業報,能預防為上策,拒於外亦為中策,己經發生,擾害我們的生活,亦能忍為限,否則消滅牠亦是沒有辦法的事,但莫起瞋心為佳。

214問:涅槃是什麼?不生不滅又是什麼境界?
答:涅槃是離一切苦,得到大自在快樂,而得到不生不滅的境界。欲了解其境界,請從反面去推鍘。
一切眾生,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---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被業力牽得團團轉,其骨頭堆積起如須彌山那麼高,生離死別,所流眼淚積起來如四大海水那麼多,還在輪迴。學佛的人欲脫離此輪迴,需修到業識清淨,無貪瞋痴等一切惡習,方能證得小涅槃-阿羅漢果。若修到無上智慧,無上慈悲,無上福德等,即證得大乘涅槃-佛果。得大自在,十方世界來去自如,無量壽,無量神通,即是涅槃的境界。

215問:常聽人稱佛所謂「佛祖」是什麼意思?
答:稱呼佛祖,係一般人的習俗。如「天公」、「三界公」、「媽祖婆」、「仙公」等。佛俱稱謂釋迦牟尼佛,阿彌陀佛,簡稱為「佛」。俗稱加一字「祖」,係恭維的意思。

216問: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
答:華嚴經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萬法歸於一心,心歸何處?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心可以周遍法界,也可以懾在一粒芥子中,可以無處不歸,可以不歸何處?亦可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不二法門。

217問:念涅槃佛,也就是念現在佛,因為無有一佛入於涅槃,是何意?
答:涅槃佛即是阿彌陀佛,因為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」。現在佛也是阿彌陀佛,因為祂「今現在說法」。每尊佛雖入涅槃,亦是在十方世界說法度眾生故,等於沒入涅槃。正所謂:「佛本無生亦無滅」。

218問:二僧爭論「風動」與「旛動」,六祖謂「心動」何者為是?
答:三者皆是。因為各人立場不同,各人角度看法不一樣故。如「群盲摸象」,摸著鼻子的人說「象如一張琴」,摸著腿的人說「象如一根柱子」,摸著尾巴的人說「象如一把掃把」。明眼的人一目瞭然。六祖如明眼的人,二僧即群盲。

219問:「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下下智。」此話何解?
答:有地位的人,有智識的人,自命不凡,事事動歪腦筋,造惡業或不肯積德,用功修行,如是之人雖上上人就是下下智。沒有知識和學問,亦沒有地位的人,可是肯用功、努力、修行,即雖下下人亦是下下智。

220問:六祖云:「不思念善,不思念惡,正興此念時,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」何解?
答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」因為無明而造業,而變成「業識」,若能制伏業識───不思念善,不思念惡。即本性顯也就是見了本來面目。

221問:六祖南下,惠明趁及,祖置衣缽於石上,惠明取不動。何故?
答:可以說,六祖顯神通,亦可以說,龍天護法,不肯被未得道者得。

222問:坐禪是否需明師指點?會走火入魔原因何在?
答:用功方法是否正確?或走了錯路?或者坐禪到了某階段時,有種種境出現,若非善知識指正,容易著魔!走火入魔可能是用功過急,又未經名師引導。

223問:歸依三寶的在家人,除了五戒十善,尚須守何種戒?
答:五戒十善皆有上中下品,如不殺生戒,不殺大動物為原則,不殺微細動物(蟲類)即難能可貴,再修到完全沒有殺生的意念。那就很高的境界!再修到慈悲及憐憫一切眾生,即是最高境界。以此類推,那我們修持的五戒十善能修到幾分?

224問:極樂世界在那裏?
答:阿彌陀經不是說:「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」?哇啊!那麼遠!那靈性往生時要跑多久的時問?彈指即到───無時間的隔礙。如我們心靈的電波己通往到極樂世界,臨命終時一剎那即到。若平時腦波皆通五慾,臨終時即被六道吸去。依理來說:「心淨即國土淨」極樂世界在我們的心中,須要看學人的發心和精進力了。要修到心地完全清淨,顯現自己的淨土,那就是成佛的境界了。好好努力吧!

225問:為什麼畜生道,非一世二世就能出離,甚至千萬劫尚無法出離?
答:每一道眾生都要由他的業重輕而定。畜生道一者壽命短,須累生累世償還命債;二者壽命長,如龍、金翅鳥之類;三者我們無始來殺生食肉太多,故一墮入畜生道即難回復人身。

226問:如何解脫生死?
答:須修到業力清淨,無一切煩惱(貪瞋痴)惡習氣,通通沒有了才能解脫生死───淨土法門,只要信願行一心不亂,可以帶業往生。

227問:「文章佛法空中色,名相身心柳上煙,唯有生死真大事,殷勤了辨莫遲延,無邊惡道曾經過,拔骨抽筋都己臨,既得人身非容易,緣何還不求生。」
答:文章佛法空中色──語言又言之佛法,如空之色。亦如指路牌,對認識路的人無所作用。
   名相身心柳上煙──種種名詞、相貌乃至身心,如柳上煙,反為累。
   唯有生死真大事──唯有真參實修,對解脫生死才有幫助。
   殷勤了辨莫遲延──只有修行用功才是人生一大事。不可一天遲延過一天。
   無邊惡道?經過──無始以來輪迴六道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都?過。
   拔骨抽筋都己臨──未來恐怕被人拔骨抽筋,亦未遠。即隨畜生道被宰割。
   既得人生非容易──今生能得夠得到人身,亦很不容易。「得人身如爪上塵,失人身如大地土」。
   緣何還不求生──應耿耿於心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時時求脫險之心,而修行用功。

228問:七情六慾是什麼?
答:七情──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。
  六慾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  佛?說五欲──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

229問:何謂一切皆空?
答:世間的名利財產,乃至親情眷屬,到了三寸氣斷時,一切都沒有了,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有,因緣散即滅。

230問:何謂看破紅塵?
答:世間的親情與愛情,乃至財色名利,都是纏繞使人不能自由,亦使吾人做出不願做的事情──殺、盜、淫、妄等。故為紅塵,能看得透放得下,謂之看破紅塵。

231問:毘曇執有,成實執空,外道執斷執常,大乘執有所得皆應破,那麼佛教是有或無?是斷是常?有所得亦或無所得?
答:智慧與學問各有高低,修行和悟境亦各有深淺,所以各人的看法也就不同。各人有各人根據的經典,佛亦應機而說法。
  毘曇(一部經典)論有──係根據唯識。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說境有。
成實(成實宗)說空──係根據「緣起性空」、「萬法因緣生」說諸法皆空 大乘的有所得──係修行解脫生死,成佛證涅槃,得大自在等。
大乘的無所得──係一切修行度眾生,皆是智慧大悲心所流露。得而無所得,證而無所,三輪體空,方是究竟處。
執常執斷──係外道。以謂人死再生亦是人,或人死如燈滅,什麼都沒有。
起信論說: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在凡夫來說,明明有六道輪迴,有受苦受樂的果報。覺悟的人來,說即三千大世界都是空!瞭解佛法的人說有也是,因為它因緣和合而有。說空也是,因為它是因緣散即滅。不執有不執空謂中道。若道究道,中道沒有,才是大解脫。佛法如妙藥,應病與藥。凡夫執有(財、色、名、利)以空破之(治有病)。二乘執空以中道破之(使迴小向大)。菩薩執有所得以「無所得」破之(使入究竟涅槃)所以在什麼立場說什麼法,不了解佛法的人,說有執有,說空執空都不是佛法(不究竟)。

232問:「緣生故不有,修持並不無,相續原非斷,變異有非常,分證故名得,還原得什麼?」請解說。
答:緣生故不有──萬物因緣生,因緣和合時,什麼都明明白白看得見。可是因緣散滅時,什麼都沒有了,所以萬物暫時有的。
修持並不無──修福得福,修慧得慧,造善因得善報,造惡因得惡報。
相續原非斷──因果循環相續不斷,六道輪迴亦相續不斷。
變異亦非常──修善生天,造惡下墮,天人福盡下墮,鬼獄罪滿上昇。
分證故名得──小乘四果,大乘五十二級菩薩,一段一段上昇,故名分證。
還原得什麼──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修行最後,回復原有的佛性。
有與無要看對什麼人,什麼事而說的。斷與常亦復如是。得與無得亦是聖凡有別。各人立場不同,故法有差別。

233問:「修行根本惟坐禪,禪定即得。」此句何解?
答:坐禪為修定修慧。坐禪固能得定得慧,其他法門無不為修定修慧。得與無得,快與慢,亦笞人根機有差別,用功得法與不得法有關。至於上乘與下乘,我認為契機者最上乘。

234問:於外相求雖劫數終不能成,於內觀如一念傾證菩提。何解?
答:凡注重外相形式而不重仕心者,皆是捨本求末。內觀──觀察內心的出沒為參禪的主要修法。能悟的人即一剎那,不能悟即如隔千江萬水。譬如會做生意的人,說幾句話即賺了很多錢,不會做生意的人,終年累月亦賺不了幾個錢。可是賺多錢的人,需要智識、經驗、計劃、運氣、時、地、人緣等。古人說:「大富由天,小富由勤儉。」勤儉可以彌補智識的不足。修行亦復如是,一分努力必有一分收獲,不能投機取巧。

235問:「求佛聖者,要即禪定,若無禪定,念想宣動壞其善根。」何故?
答:一切修行法門皆為定慧。若無定力即被妄想塵欲之念所擾!破壞我們的善根,這裏只是強調禪定。

236問:心住何處即住!云何是無住處?云何不住一切處?
答:修行用功的時候,心住一境。這是對修法而言。金剛經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境來讓它來,境去讓它去,不執著,不懷念。謂無所住。亦是對修法而言。若能心?一切處,無所住,亦無所不住。

237問:「不可見了了見,無有知者,無不知者。」此句何解?
答:人的靈性,不可用肉眼看見,但日日行為做事,見聞覺知都皆了了分明,無人知道我們的本性。但日日的見聞覺知中就有,只是不知覺而己。

238問:「般若無知,無事不知,般若無見,無事不見。」何解?
答:般若智慧,非是世智聰明。不用在爭名利,所以無人知。但對於事理,是非、邪正、善惡、真假無不了了分明,故無事不知。般若智慧不可用眼睛看見,見事即了了分明,見理即條條是道──無事不見。

239問:「知見立知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,亦名解脫」請解。
答:世間我們所知所見的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幻知增加我們的迷惑,眼睛所見不到的本性智慧,才是不生不滅,解脫安樂的東西。

240問:我現在是高工的學生,對佛法很感興趣,欲出家專志學佛,可是我父母不肯,我心裏很煩躁,怎麼辦?
答:您對佛學有興趣,可見善根不淺,目前學業未成,父母親情亦不能不顧。至於心裏煩躁,可以每天靜坐或念佛數十分鐘,慢慢的心就會平靜下來。修行佛法是大志大願之事,非是一、二天可以成就。而且亦要打好基礎,學佛亦須一般學問。修行亦要忠孝。必發大願之心,將來普渡眾生為職志,成就無上正覺之大願方可出家。否則撓擾一生,把寶貴的光陰耗在貪欲煩惱之中,即對不起自己、父母、亦對不起國家、社會。總而言之,先把心定下來,功課做好,每天拜佛念佛研究佛法,講佛理感化您父母,因緣成熟,必能如願。

241問:某人從屋內出來,忽遇出葬靈柩,而忽頭痛病倒,此為何故?
答:一般人說是「棺煞」,依佛法來說,眾生無始以來輪迴六道,與一切眾生都有結了冤緣,而強者先牽。在何處相遇即索其前怨。如外出忽遇惡人加害,或流氓勒索等,都有冤怨報之事。

242問:人類最初由何而來?恐龍時代,恐龍由何而來?先有雞或先有蛋?
答:佛法說:「萬物因緣生。」起世經說,地球未有人類時,由光音天天人下來。不諭任何眾生,欲投生時,必先有其業因。做人有做人業因。做鬼有做鬼的業因。做畜生亦是有其業因,當來受苦或來享受,來討債或是還債時,才藉父母之緣而投生,與父母也有某種因緣。最初若無父母,亦可藉草木蟲類而生。假使地球上空空無一物,亦可由化生──如天人、鬼類化生。恐龍、雞亦復如是。

243問:「未知真實法,不名為布施;未知真實法,不名為供養。」何意?
答:布施者為離慳貪,為行慈悲,為恭敬。未合此意者不名布施。供養者,為恭敬敬德、報恩、學習、降服慢心等義。未合此義不名供養。

244問: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,欲修大行須知因地法行。」請解?
答:佛法謂種何因,將得何種果。譬如布施為離慳貪,慈悲敬德。若存名利心即因地不真。念佛為消業,求往生,若存求福之念亦是不真。必招人天福報不能往生。是故心之動向為最重要。

245問:何謂「真心無性,其體是空,故曰真空,其相如虛空。」
答:真心即是我們真如本性。無一切煩惱,貪瞋痴慾愛等性。其體盡虛空偏法界,無處不在。所謂不偏不空者業相也。

246問:何謂:「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?」
答:心有真心與妄心之別。明心見性證果即真心。凡夫日日起貪瞋痴做事皆為我名我利即妄心,妄心所作皆罪業,惡業故為惡源。身需衣食住、五欲名利,日日需爭奪計較來應它所求,所以為罪藪。

247問:「堪嘆世人日夜忙,閒來無事賣西方,凡夫卻被塵勞轉,我轉塵勞作道埸。」
答:世間人日日為財色名利塵勞所轉,我則轉塵勞作道場,求生西方。

248問:身在家時心出家,是非藏否未偏差,人生可貴唯能悟,一樹花同一片霞。
答:出家者為離欲修行,能離欲修行的人,即使身在家如同出家。是與非不藏於心內即無偏無差。人生最可貴者,能?悟。能?悟人世間的形形色色紅花綠柳,如過眼之雲霞,就不會迷惑障礙。

249問:佛教何不重視神跡?
答:觀世音萻薩的感應事跡,念佛感應的記載,以及歷代高僧不可思議事跡很多。宗教不離感應和神跡,其實依真理修德修行,才是宗?的真正價值。

250問:有很多高僧圓寂之後肉身不壞,是什麼緣故?
答:肉身不壞叫全身舍利,是修行有得有證的緣故。有人譏為大乃伊。但我們深信那就是修行有得的結果。

第一頁上一頁下一頁最後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