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1問:佛法說,不要愛惜這假身,不能享受做人的權利嗎?
答:佛法說:萬物無常,我們這個身體,亦是四大假合的虛假色身,而且是眾苦之本?為衣食住行造種種業,使將來生生死死受苦無窮無盡,是故此身體不但是虛假,而且是眾苦之本。我們若要利用這身體來享受快樂,可能使將來痛苦更多,若能適當的支配,當是可以享受快樂幸福,可是往往都是痛苦多於快樂,您的東西要怎麼樣用,當然是您的自由了。
103問:慾念熾盛如何克制?有沒有方法可練?
答:道家煉經化 ,煉氣化神,乃克制慾念的方法。不但要苦心苦煉,而且要恒久修煉下去。若無苦心與恒心即難收效。佛法說,人的慾念乃是無始累世以來的積習,克制的方法有二:
一者見解的問題,一般人認為男女結合乃是快樂之事,佛法認為無始的積習,也就是業障的意思,造業的根源,也是酬業的媒介,您看社會士農工商每日忙忙碌碌為生活、為家庭、為事業,追根究底,不正是色、慾為根本嗎?如想則能自制。
二者修行的問題,眾生無始以來,積集惡習甚多,其中以淫慾最重,平時都無法自主,何況業力現前,更無法自制,若無用功修行的人即無定力可以克服,參禪念佛道力增強即有定力可以制伏。
104問: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,如何判斷是不是善知識?
答:末法時代邪知邪見多,尤其是外道說法如牛毛,故善知識難遇,是不是善知識,當然要依我們的智慧去判斷,佛書佛經看多了,自有智慧可以判斷。
105問:戒是什麼意義?為什麼自自由由的人,要戒這戒那呢?
答:戒是防犯的意思,未犯罪犯錯之前,先預防犯罪犯錯故須戒。國家有國家的法律,每個團體都有每個團體的規律,預防人做了不利他人的事情,故須各人約束自己的意思。
譬如大家遵守交通規則,即交通暢通,大家都便利。若人犯了交通規則即自己生命危險或受,眾人亦受很多不便之害,應守規則好呢?或自己自自由由的走路好?
106問:六道輪迴的意義是什麼?
答:六道?即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鬼道、地獄道。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,在此六道轉來轉去,出不出去故謂轉迴。學佛修行就是為了超這六道轉輪,乃至最後成佛,故而學佛。
107問:家父生前供許多神像,去年接觸佛法,欲誦經做功課,如何是好?
答:一般人都有多神的信仰,若只為心靈安慰即無所謂。誦經拜佛乃是修行之事,必須專心向佛,不能雜有神影。如能改為供佛菩薩像最好,否則另設佛堂而拜佛誦經,若還不能,也可以臨時供佛像,拜完收起來也可以。在神前念經,即文不對題了。
108問:家母雖敬重出家人,可是不肯信佛,弟子欲感化她,如何做才好?
答:信不信佛,有沒有善根,各有因緣。若欲感化她信佛,第一依情感化?孝順她,事事盡量聽話,即建立母子的感情。第二依德感化?我們要以有作則,品性行為都要善良,使她感到信佛有這麼好。第三依理感化?閒談講些佛理故事,或勸善因果,淺近的佛理感化她。第四要消除她的業障?時常﹙最好每天早晚﹚念佛拜佛回向給她,消她業障,自然就信佛。
109問:欲正信佛法,又恐與家人或朋友意見不合,如何才好?
答:依前面說過,先於感情融合,後以佛理感化,盡量避免衝突。
110問:佛經也講地獄,但和一般傳說十殿閻羅不合何故?
答:十殿閻羅,傳說係李世民遊地府,才叫人畫的。那唐朝以前就無地獄嗎?依理來說,地府如陽間的警察局,各地方有各地方的警察局,各國有各國的警察局,閻羅王也不一定某一個人做的。況且聞有廣窄之別。佛經係廣說,十殿閻羅,只一部分而已。
111問:佛像中同一名號,卻許多形像不同何故?
答:佛像形像不同,有的是彫刻藝術不同緣故,有的是各國的風俗習慣不同,而彫不同的形像,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,那就各個的形像都不同了。
112問:世間人若各個忘卻塵緣,而通通不結婚,百年後豈不滅種?
答:欲瞭解這個問題,須先瞭解塵緣是什麼?塵緣即是造成煩惱、造成冤家苦惱,造惡業的因緣叫做塵緣。難道我們不想沒有煩惱、沒有冤家苦惱,不造惡業嗎?
世間人通通不結婚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譬如很辛苦的工作,或是很危險的工作,就沒有人要做,「重利之下心有勇夫」。何況那是很神聖、很偉大、很遠大的事業,那有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。依人的立場來說,只要規規距距的做事,正正當當的做人,結婚生子並不是什麼罪惡的事情,為什麼不結婚?若是欲做人以上的事情,必須專心用功修行,必須捨小我為大眾做事,人人做得到嗎?
假設現在世界人類都不結婚了,天上或他方世界,或地獄鬼畜,都有人要投生來此世界,沒有人胎可投,亦可以藉畜類、蟲類、或化生來此世界,怎會沒有人種呢?假使人類通通清淨無欲心了?無結婚。即此世界,變成清淨的世界?如西方極樂世界,個個都蓮花化身,豈不是更妙?何患無人種呢?
113問:現在世界都開放,無結婚而行男女關係者到處皆是,是否有罪?
答:男女結婚而公證公開,即一者是禮,不敢亂來。二者是義,做事負責。三者是忠實,不敢違背良心。若無公開公證,即可以亂亂來,做事可以不負責任,不忠實的人,自有不忠實的果報。
114問:過去之事若是快樂的,回憶起來還是甜甜蜜蜜的。若是痛苦的,不免懊惱痛恨?
答:人生如戲,歲月一幕一幕的過去,古人說:「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」,有時風光一時,有時失敗苦惱。有上台之時,就有下台下時。輪到我上台,就好好的幹它一番,自己也著迷在那悲觀離合、喜怒哀樂裡面,好像做了一場夢一樣。好的時光念念不忘,失敗時的懊惱痛苦,猶如創傷未癒。這就是人生的毛病,也就是煩惱。治癒此病,才能夠自由自在,學佛就是為此而學。
115問:人不免有喜怒哀樂之情,於是苦惱之事就多了。
答:佛為大醫王,就是專門治癒眾生的心病,都通通記載於經典。我們每日念佛經做功課,就是按時服藥,有的人病重,故一輩子也治不好,但多少也減輕病症吧!如果沒有治好心病,生生世世也會遺傳下去,是故學佛須要認真服藥,才不會辜負釋迦老子一番的苦心。
116問:人為何而投生?
答:人及一切眾生,都憑著各人前生的善惡業而投生。前生又有前生,無窮無盡的前生。那眾生最初之靈,還有造業時,又如何呢?最初之靈,無六道聖凡之別,皆具有佛性,也具有無始無明,是故「近朱則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譬如金在礦中,和泥沙在一處,必須開礦提煉才成為純金。在此之前,即必有善惡業,而有六道聖凡之果報體。而且有生死苦樂的果報。
117問:一切動物為何有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之別呢?
答:佛法說:「一切唯心造」。譬如說,有人好高騖遠、貢高傲慢,或輕浮性不定都,必生為鳥類?卵生。陰險奸詐、好用陰謀者,必投生為胎生?因須經胎獄之苦。喜食海鮮,或大欺小,強凌弱,皆會投濕生。無中生有,好吹大話,好奇好玄者從化生。
118問:在電視看到連體嬰,連呼吸都困難,好可憐哦!是什麼因果?
答:世界這麼遼闊,眾生那麼多,每日遭受不幸痛苦的人,如恒河沙。譬如戰爭受傷的人,遇到車禍的人,或經年累月臥在病床的人,甚至被宰割、抽腸剖肚的眾生,被煮、煎、炸、滷、蒸的可憐眾生。以此來警覺人學佛修行,豈不是眾生獻身說法?
那麼眾生是什麼因果?眾生心有千差萬別,造業有千差萬別,故果報體也有千差萬別,所受苦樂也有千差萬別。連體嬰,也許前生為同性戀者,或兩個人造一件壞事,或同仇敵愾者,而受此果報。
佛法說,如是因得如是果。精神病患者,豈不是前生擾亂人的心神者。聾啞者,豈不是前生多說人家是非,誹謗人的名節者。同情他人的不幸即是慈悲心的流露,依此警覺自己,發願生生世世度此苦惱眾生,才是佛法的本意。
119問:依佛法之意,「攀緣」是否有標準?其廣狹如何?
答:世間萬事都有正反兩個,依各人立場說法做法,也不盡相同。是與非,該不該又難下定論。說攀緣,一般人又說是交際。人與人之間來往,又是增加友情,溝通意見。做生意更是需要外交。或親近親愛皆需攀緣,可是把它惡用,即騙人的工具,或誘拐,搬弄是非、害人詐人皆由此而生。
佛法中若是專修用功的人來說,「攀緣」是他們的障礙,負責寺務,為佛教做事,為度眾生的人即非攀緣不可。因各人的立場不同,所以利與害要看各人作為的利弊,才能下定論,非是看表面而判斷是非。
120問:佛母準提是哪一位佛之尊稱?
答:佛母,係成佛由此而修之意,準提?譯為「清淨」是本性清淨之意,或修到清淨即成佛之意。亦是觀世音菩薩之化身?佛母準提
121問:稽首皈依蘇悉帝之意?
答:蘇悉帝譯為妙成就之意。七俱胝?準提皆是觀世音菩薩之異名。居士欲求解,請研經典,咒語向來是不解說的。
122問:為極樂世界的黃金為地,而發心念佛,不是大大的貪心嗎?
答:欲有善法欲,和染污欲。染污欲是自私自利的,是一切造惡業之本。善法欲,求上進,利益眾生,或為超六道了生死,怎麼說是貪呢?再說,黃金在我們世界裡是寶,在極樂世界,遍地皆是,貪它幹什麼?我們所貪的是,去親近阿彌陀佛,修學佛法,為了生死,度眾生,為最後成佛,不是去爭奪黃金。
123問: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真的補處菩薩那麼多嗎?
答:十方世界,眾生往生彼國者不計其數,總有修成大菩薩。而且大菩薩欲往生彼國亦是不少。「阿彌陀佛成佛於今十劫」所度眾生無數,當然修成菩薩無數,怎麼沒有一生補處菩薩呢?
124問:豬羊雞鴨魚類,我們為了食用而飼養,為什麼不可殺呢?
答:假使有異族或異類為了食用您的肉而養您,您願意被殺、被吃嗎?戒殺生、戒吃肉,為了養成慈悲心,有德行的人,難道您願意做兇殺惡人?豬羊雞鴨,上古時代也是野生動物,牠沒有犯我們,我們為什麼要「弱肉強食」呢?
125問:往生的人沒有肉體,怎麼享受快樂呢?
答:我們的肉體乃有生老病死之苦,或飢寒酷熱後,才覺得一點點的快樂,是苦中作樂。真正的快樂是精神,而不是肉體。何況往生的人,也有蓮花化生的果報體。多少快樂,多少痛苦,都皆有其果報體。
126問:佛菩薩,聖人凡夫,乃至一切眾生之靈,是固定或是有加減?
答:聖凡乃至一切眾生之靈,有光暗善惡之別。智愚賢不肖迷覺之別。聖即智多、德多、福多、快樂也多。越凡即智越少、福少、識少、迷暗越多,而感官也少。有這樣的加減,而不是靈的加減。
127問:極樂世界再好亦看不到,如何證明?
答:外國生活再富裕,我們沒有去過的人都看不到,如何證明?現前世界有富貴貧賤、幸福快樂和貧窮困苦可以比較,我們此世界的一切痛苦,反面即極樂世界。
128問:佛學與禪學有何差異?
答:佛學乃是佛一代說法,所記下來的,包括經律論三藏經典及一切言教。禪學乃修持方法之一?參禪打坐,修定修慧的法門。
129問:如何念佛才與佛菩薩感應?
答:真心、誠心念即感應。不感應者其心必不專,或者過去的業障深重的緣故,加強念佛必能感應。
130問:佛部、金剛部、寶部、蓮花部、羯磨部如何分?
答:這些名詞不知從哪裡來?如果見解不正,名詞即不當。這些名詞好像是佛教名詞,又是經過改造的名詞,依佛法來解說即不當,請示來處。
131問:皈依僧,只可皈依一位出家人,或不一定?
答:皈依一位出家人,即皈依全體的出家人,不必再皈依第二位。若是為親近某法師,或為結緣而再皈依亦無不可。
132問:我見過很多人,而且我自己也經歷過「善無善報,惡無惡報」。
答: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若還無報,日子未到」乃是自古之明訓。善惡無報者,有其遠因在。因為因果無論三世,有遠因遠果,近因近果,近因遠果,遠因近果,種種的問題,實在來說,現在作因,而現在受其果者,亦必其遠因支持它,才能夠很快受報。為什麼因果報應,那麼複雜呢?
因為一切因果,都從人的心出發點為因。人的心又是那麼複雜的東西?人的心不但有善有惡,作事時亦有強有弱,時間有長有短,有時善心反而做著惡事,有時惡人反而做著善事等等,所以其果報就有遠近。如果每件事情都現作現報,豈不是連反悔的機會都沒有了嗎?
其實世間現作現報的事情,也太多太多,如小偷被抓受法律的制裁,作惡人人討厭遠離。用不法手段,詐人騙人最後都失敗,受人厭惡都是現世的因果。
133問:世間每個人都離不開一個「貪」字,佛教為什麼叫人不要貪呢?
答:六祖云: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」。佛法在世間,要覺悟世間,要教度眾生,要讓人離苦得樂。假使佛法叫人受苦,我們要它幹什麼?
因為世間的人,迷迷糊糊每天以苦為樂,以假作真,才能覺悟他。從這「貪」字來說,每個人都以為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越多越好,越快樂,而不知這些所引起的痛苦很多很多。
譬如公務人員的貪污啦!生意人的欺騙啦!種種不法的貪都會引起痛苦的後果的。或一切做事當中,有意無意的剝削人家的利益啦!或損人利己啦?乃至爭奪計較啦!造諸惡業啦!都是「貪」所引起的,苦是做人的立場來說,做事賺錢並不是惡業,若以學佛的立場來說,寧可少享受一點,而避免造惡業,是故佛法戒貪?戒不法的貪。
134問:要生活在世間,就必有煩惱。佛法說要消滅煩惱,又違背人的生活?
答:一般人的煩惱是煩東煩西,惱這個惱那個,佛法說煩惱,即包括貪瞋痴等的惡習氣。因為這些惡習氣,才引起煩惱。佛法是要徹底消滅這些痛苦之源,是故須消滅煩惱。
我們無論士農工商,每日眼睛一打開即忙忙碌碌,為事業為賺錢而煩惱也是眾生的罪業。修行而消滅了煩惱,即罪業也跟著消滅。人所以有煩惱,即是過去罪業的報應,一切罪業由於貪瞋痴等的惡習所引起。所修行要消滅煩惱,也就是要得到究竟的快樂。
再說,生活並不是惡業,爭奪計較才造惡業。造業計較少即煩惱對必少。古人說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。到了無爭奪計較,品德也高了,煩惱少了,到了完全沒有貪求時,煩惱也沒有了,何等清淨快樂。
135問:傳宗接代也是人必然的事情,人如何能離開情與愛?
答:人不能離開情與愛,必不能離開生死輪迴。生死輪迴就必離開不了討債與還債,受苦受樂的果報。一切的苦樂果報,皆由於造業而來,造業雖很多的原因,情與愛也是最多的原因,為情為愛勞碌一生,為情為愛造業計較,而受諸苦果,您想這是不是必然?
136問:社會有人天天為人謀福利,有人自私自利,有些人是社會的寄生蟲,有些不知廉恥之類如何對待他們?
答:人有各種的根機與個性,有人來世間討債與還債,受苦與受樂,故將來有超昇與墮落。自古聖賢與菩薩應世,欲覺悟世間,可是眾生各人有各人的業障,各人有各人的成見如之奈何?但我們為佛弟子,盡我一分力量,或以口頭勸化,或以德以行感化,否則亦不能以厭惡之心對待他們,有一分慈悲心即一分功德就是了。
137問:一般人流行安太歲,祈求平安,太歲之神又如何執行賞罰?
答:譬如陽間今年某警員當值,大家都要去巴結他,希望他能保護我們的平安,不去巴結的人,不受保護是否?依理而說,平安不平安是我們自己的事情,政府﹙警員﹚不過是主持公道而已,事事能依賴他否。
138問:什麼叫做緣?何以會緣盡?
答:緣者條件的意思,什麼條件﹙天資、智識、人助、計劃等等﹚使一個人成功,什麼條件﹙愚、醜、無人緣、無智識等等﹚使一個人失敗,什麼條件具足相會,條件不足而不遇,或不歡而散。講遠一點即前世之因而來,近即不善利用機會而失去。
前生有善緣者,此生即互愛、互助、互相提拔。惡緣即互害、吵架、結冤結仇等,善緣惡緣皆多少混雜,有的初善緣變惡緣,有的惡緣變善緣,善緣若只一點點而已,不久即分散
故有緣盡。
139問:為何會心神不寧?
答:心神不寧有很多原因,一者煩惱亂心,二者五欲﹙財色名食睡﹚紛擾,三者業障現前,四者沒有定力?修持力,五者理智敵不過情欲等等。佛法依打坐、念佛,何驅除此魔障。
140問:如何忘卻七情六慾?
答:七情六慾乃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的習氣,欲一時忘卻沒有那麼容易,必須依理智別是非,依佛法修行力,才可漸漸化煩惱為菩提。
141問:彌勒佛為什麼再過五十億七千萬年後才下生?為什麼不現在下生?
答:佛降生人間,必須看時、地、人的因緣。不要說是佛,就是一位偉大人物的誕生也必要時地人因緣,否則「英雄也無用武之地」。也必須該地、該國的人有此福報,才誕生此偉大人物來,而救世救國。
譬如一位法師善於說法,辯才無礙,修持德行也很好。如果到了一個冥頑不化的地方說法,而人人不肯聽佛法,不肯信佛法,豈不是如「對牛彈琴」浪費口舌,又吃力不討好呢?
十方世界,此生彼滅此滅彼生,生生滅滅無窮無盡。地球誕生即萬物及人類眾生也跟著誕生。人由純樸而進化,由進化而奸詐,語奸詐而互相鬥爭殘殺,殘殺而滅亡。國由太平而奢侈,由奢侈而戰亂,亂久必太平,由太平又奢侈,必再戰亂。人的富貴貧賤、成功失敗也不是常常循環,所為何故?即是眾生的業力,福報的關係。
如果無福報,無善根的人能聞到佛法否?我們處此末法的時代,「外道說法如牛毛」的時代,正法難遇,但是還有正法的存在,和彌勤佛誕生不是一樣嗎?不信佛法、不修佛法,就是千佛出世,也無法度我們。依佛法修行即和彌勤佛誕生也是一樣,您以為彌勤佛誕生,就能夠把眾生化成個個成道否?世間沒有那麼便宜事。
142問:佛教說,天有許多天,其中是不是一個上帝所掌理?
答:可以說,許多天堂中一個是上帝所掌理。可是許多天當中,其壽命福報都不一樣,也有管理人間之事的,也有不管﹙多數不管﹚,也有魔天專門找人間麻煩的,上帝屬於哪一個天我就不知道了。
143問:道教說人類最初由木公的金母生的,佛教怎麼說?
答:道教說,人類最初由木公、金母生的,基督教說,上帝用泥土而造人,均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化生萬物之幻想而已。佛教說,「萬物因緣生」。眾生主要是由前世的業因?前世還有前世,無窮無盡的前世,而藉地水火風四大父母之緣而誕生,應受苦或受樂的果報。
人有人的業因,鬼有鬼的業因,畜牲有畜生的業因。各人尋各人的因緣而誕生。那麼最初的靈﹙性命﹚從哪裡來呢?佛法說,靈是無始無終的,亦不增不減,只是有清濁、聖凡、智愚種種差別而已。
144問:入彎、點道、或洗禮後,可不可以再皈依三寶,而二教並信?
答:信教須清該教是不是真理,究竟對我們有何利益,因信而皈依。信仰修行都須一心一意,佛法修持都須一門深入,何況不同教義、不同修法、不同性質,如何二教並修?這樣雜修雜行,也沒有收獲。不是可不可的問題,而是有沒有效果的問題。
145問:神仙佛有何不同?神須再輪迴嗎?
答:神仙佛不是名詞差異的問題,而是境界、道行、德行差異的問題。佛法有一個原則,不論修哪一個方法,須斷一切煩惱?貪瞋痴等一切惡習氣,完了才能超三界了生死。福報、智慧、德行修圓滿才能夠成佛,神仙有否達到這一原則,我們不知道,若是煩惱未斷,福德智慧未圓,須再輪迴。
146問:佛教二千多年來,有沒有人修得神通?
答:神通有深有淺,有神鬼、魔妖的神通,也有佛菩薩羅漢的神通,也有人的神通種種不同。人有依術得通,依神依鬼之通,有宿世帶來的小神通,也有修行而得的神通,外道也有很多得到神通,何況佛教。不過依佛法修行而得的神通,不濫顯神通而已。
147問:怎樣修行才能開悟?開悟的境界如何?
答:佛門的修法很多,每個佛門都可以開悟。開悟也有大悟小悟,有二大部門,依教義研究而開悟的,依修行而開悟的。過去不懂依佛法研究而貫通了,也算是小開悟。依修行靜極而豁然心開意解叫做頓悟,會錯了意也叫邪悟。
佛是大覺大悟者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所以叫大覺者。過去的祖師或大善智識開悟的境界,我們無法測量。但從其語錄看起來也可以猜知一切。佛法的開悟是智慧的大小問題,而外道即神通大小的高低,境界如何就要靠各人的智慧去分別了。
148問:依五行四方屬金,如人之八字屬木,金剋木,能修彌陀法門嗎?
答:五行係道家,說明萬物之性而言,若移作人性來說,有人屬水性?溫柔性。有人屬火性?急性。有人屬木性?呆板性等等。佛法說,人有貪瞋痴、慈悲、喜捨等等善惡之性,故須修改不良之性?修行。若修改之即漸成聖?上昇,不修即一直下墮。試問屬木的人不需要修行否?念佛即修行,求生西方即是為解脫生死,屬木的人不要解脫生死否?
149問:忉利天,非天是什麼意思?
答:天,分為三界二十八天。欲界六天,色界十八天,無色界四空天。欲界者有男女飲食之欲,故名欲界?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只有忉利天四王天管人間善惡事,其他諸夾皆不管。
非天?即阿修羅。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,故謂非天。生前有造功德之事而不修德,瞋恚嫉妒特重,而喜歡鬥爭,故名非天。
150問:假使有一個國家,沒有男女慾,大家都不為家庭,士農工商誰為?社會國家何興?
答:人世間最大欲望就是男女飲食之慾。一切罪惡鬥爭也由此而引起的。難有名利諸欲,但最根本也是男女飲食之慾,人若修到沒有此慾。即成聖成賢,何有鬥爭造業之事,無鬥爭造業即清淨的世界,最少也如天堂,快樂自在,何須士農工商之設,又何須政治發展之事。
|